每个人生命中的某一时刻都可能经历悲伤。有时我们全身心沉浸在悲伤之中本地股票配资公司,不吃、不睡,也不工作。此外,悲伤对健康也很不利。
但就进化而言,一种行为如果对生存没有益处,甚至让我们无法应对生活,那早就被淘汰了。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我们为什么要悲伤,而是悲伤有什么作用?
那么悲伤到底有什么用呢?
一种流行的解释要我们追溯到童年。当我们年幼、脆弱的时候,对亲人形成了强烈的依恋关系——这当然是有利生存的明智举措。每个做父母的都知道,当婴儿被单独留下时,他们起先会强烈地“抗议”。如果父母很快回来,他们就会恢复平静。但如果父母久久不回,他们就会“认命”,自己找点别的事情玩起来。
“抗议”和“认命”这两个阶段,我们同样可以在悲伤的成年人身上看到。在“抗议”阶段,他不相信、不接受事情是真的。在“认命”阶段,他认为事已至此,只好接受。
悲伤中的人处于“抗议”阶段,会表现出一些典型的行为特征,如需要找到或看到尸体。这种“寻找”你明明知道已死的人的行为,可能听起来毫无意义,但对于我们的进化来说可能是有意义的。譬如,设想你是一个狩猎-采集者,你3岁的孩子失踪了。你不会只说“太糟了”就完事;相反,你会奋不顾身地去寻找孩子,哪怕几天、几周甚至几个月也在所不惜。因为万一孩子没死,被你找到了,那你的寻找当然是值得的。
展开剩余34%甚至“认命”阶段可能也有其目的。它使我们摆脱过去,寻找新的未来,避免在无可挽回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精力。用经济学上的术语说,就是“及时止损”。
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赋予悲伤有利生存的价值,只是效果不会立即显现出来而已。例如,一位母亲让孩子在河边玩耍,结果孩子溺水身亡,悲伤的经历让她永远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。任何与其分享这种悲伤的其他父母也会从中吸取教训。悲伤的行为,如哭泣,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孤独的时候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,这对生存也有明显的好处。
不过,并非所有人都相信悲伤对进化有益,悲伤毕竟对人的摧残太大了。有心理学家认为,进化之所以没有淘汰“悲伤”本地股票配资公司,并不是“悲伤”有益,仅仅是因为“悲伤”与“依恋”互为一个硬币的两面,你当然无法让硬币只保留一面:既然“依恋”因有利于生存而被保留了下来,那么你也没办法抛弃“悲伤”。
发布于:海南省恒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